破紀錄高溫成常態 台灣40年後恐無冬天

2021-11-01
文章類型 : 房產時事

台灣年均溫在過去110年間上升約1.6度,且增溫有加速的趨勢,若不積極減碳,在最惡劣的情境下,2060年後台灣冬季日數恐怕就會歸零。

今年7月,日本靜岡縣連日大雨,導致山泥傾瀉,多間房屋、土地遭沖毀;中國河南發生時雨量達201毫米的暴雨,相當於北京半年的降雨量;德國、比利時等歐洲國家也因暴雨嚴重淹水,超過百人死亡;美國紐約9月初也因暴雨來襲,引發致命洪災。

全球極端氣候事件頻傳 台灣走向旱澇兩極交替
時間往回推,今年6月底北美洲發生致命熱浪,部分地區甚至出現攝氏49.5度高溫;今年2月,阿根廷內格羅河省(Río Negro)、丘布特省(Chubut)因高溫、乾旱讓森林大火迅速蔓延,焚燒面積超過3萬公頃。

回到台灣,根據中央氣象局氣候年報,去年台灣年均溫24.6度,創下1947年以來最高溫;此外,去年7月西北太平洋零颱風生成,也打破台灣46年來的紀錄;去年颱風總數偏少,今年又遇春雨為有正式紀錄以來的最低值,造成今年上半年為1947年以來最嚴重乾旱。

此次「百年大旱」因5月底至6月底的幾波明顯降雨而緩解;但到了7月底至8月初,受西南氣流及熱帶性低氣壓影響,氣象局連續兩次啟動較大規模或較劇烈豪雨作業,雨勢造成台灣中南部多處積淹水,統計10天左右的降雨量已超過年平均值;其中,累積雨量以高雄御油山的2,579.5毫米最多,當時累積雨量前百名皆位於中南部。


台灣百年增溫1.6度 2060年冬季日數恐歸零
今年8月,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(IPCC)公布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指出,近期的地球氣候系統與其各面向的變遷程度,是過去數世紀至數千年來前所未有的,氣候諸多變遷與全球暖化程度直接相關。

以此報告為基礎,台灣氣候變遷科學團隊比對歷史紀錄,發現台灣年均溫在過去110年間(1911年至2020年)上升約1.6度,且近50年、近30年增溫有加速的趨勢。

氣候劇變的壞消息接二連三。根據美國國家環境資訊中心(NCEI)今年8月發布的全球氣候紀錄,今年7月是自1880年有現代分析以來最熱的7月,全球陸地和海洋加總表面溫度比20世紀平均值15.8度高了0.93度,較2016年7月創下的前一個最高溫紀錄高出0.01度。

中研院環變中心「人為氣候變遷專題中心」執行長許晃雄指出,若不積極減碳,在最惡劣的情境下,2060年後台灣冬季日數恐怕就會歸零。

許晃雄語重心長地提到,類似這種「破紀錄」的新聞已經逐漸不再是新聞;為減緩暖化,各國陸續宣示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,或許有機會將增溫控制在2度以下,最好的情況是能維持在1.5度左右,讓人類能夠承受氣候變遷的衝擊。


綠色和平:不積極減碳 10年後水淹台北車站
2050年太遠,若是以10年後推估,是否會更讓人提高警覺。綠色和平今年6月發布《2030年極端海平面上升對七座亞洲城市之預期經濟影響》報告,挑選曼谷、香港、東京、雅加達、首爾、台北和馬尼拉七座鄰近沿海地區的亞洲重要城市分析。

根據報告,在最不積極減碳的情境下,極端海平面上升將影響上述七座城市GDP共7,240億美元(約新台幣21兆6,982億元),約1,500萬民眾、1,829平方公里的土地將暴露於淹水的風險之中。

以台北市為例,約17%面積將受到淹水威脅,尤以淡水河沿岸地區影響較嚴重,歷史悠久的大同區與交通樞紐台北車站皆可能淹水;若再對照中低收入者、身心障礙者、需關懷獨居老人等社會脆弱度指標,萬華地區社會脆弱度為北市最高、衝擊最大。

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張皪心指出,面對氣候緊急狀態,雖然現在中央在修《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》(溫管法),但進度牛步;地方政府應自主強化氣候災害訓練,並且將氣候風險納入國土計畫考量。


溫管法修法進度牛步 企業共組氣候聯盟減碳
總統蔡英文在今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宣示「2050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,也是台灣的目標」;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表示,溫管法在積極修法中。

環保署表示,修法以「去碳能源」、「產業及能源效率」、「綠運輸及運具電氣化」與「負碳技術」四大工作圈做跨部會評估,並規劃2030、2040至2050年短中長程的能源及產業政策發展路徑。

歐盟、美國、日本、加拿大陸續傳出將研議實行「碳邊境調整機制」(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, CBAM)。環保署提到,台灣產業界也建議加強減碳管理,並考量國際間產品競爭的公平性,評估對進口產品採取相對應的碳排放管制措施,這些都會納入修法的考量。

溫管法尚未定案,但民間已做出反應。台達電、台積電、友達等八家科技巨頭今年6月共組「台灣氣候聯盟」,主動承諾減碳目標,並帶領各自的供應鏈一起做,向大眾倡議減碳。

台灣氣候聯盟祕書長彭啟明直言,面對氣候變遷,就是需要一個上位的決策團體,讓民間、政府各部門互相配合,而整合跨部會資源需要更上位的法案,「不期待環保署的位階能做到」。

彭啟明認為,相對於國際,台灣深度減碳藍圖的動作還是比較慢一點,總是先射箭再畫靶,能力到哪裡才設目標;應先有很遠大的目標,再想辦法達到。